依托安徽中医药大学建设的安徽省中药复方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6月正式启动,2024年7月顺利通过第二批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并获得优秀等次。实验室围绕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中药等新时代发展需求,彰显与发挥中药复方安徽特色优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复方为核心研究对象,基于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中药复方配伍内涵、作用机制、临床转化等关键科学问题,为提升区域乃至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为加强安徽省中药复方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升科研水平,现启动2024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条件及要求
1. 申请者应同时符合如下条件:(1)项目申请者应为有固定工作单位的职工,具备相关研究背景及基础,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申请项目的研究工作;(2)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申请者,须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推荐。
2. 申请者需与本实验室固定成员合作提出,未列出合作者的申请视为无效。所申报课题要求能够体现出申请者和合作者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
3. 申请者同年度只能申请一项本实验室开放课题;作为主持人有本实验室项目未结题者不得申请。
4. 本实验室成员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申请开放课题。
5. 本实验室成员在同一年度时间内只能与一位申请者合作提出申请,且作为合作者参与的本实验室开放课题数不得多于两项。
6. 已获其他部门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其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不得以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题申报本开放课题。申报本开放课题期间,申请人以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题申报的其他部门项目获立项者,应及时声明退出申报。否则以学术不端论处。
二、资助领域、资助强度和考核指标
围绕本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发展需求,结合中药复方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开放课题资助的研究范畴定为以下方向:
方向一、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及文献学等方法,加强新安医家、历现代名家组方用药特点、配伍规律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血清药物化学、超分子化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等多角度(配伍-药性-药效)解析中药复方中各组分在全方配伍中的贡献;利用质谱成像和空间代谢组学等新技术通过空间维度识别、定位组织或细胞中配伍前后各中药化学组分及所调节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进行深度解析,挖掘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内涵,为阐明中药复方作用机制、优化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向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多组学等新技术新方法阐释复杂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构建超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对中药复方进行成分分析、相互作用模拟,揭示中药多组分间的关系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机制;基于病证结合模型和类器官芯片体外仿真模型搭建的多尺度多维研究体系,探讨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运用多元组学技术、网络药理学技术等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及其内在关联性,阐明中药复方作用机制,为优化中药复方临床应用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科学证据。
方向三、中药复方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我省中医药防治脑卒中、骨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糖尿病等优势病种或亟待解决的重大疑难疾病,系统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和临床循证研究,取得高质量临床循证证据,形成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运用类器官、基因组、代谢组、表型组学等技术及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对中药复方治疗特定病种作用机制进行生物学基础研究,并对临床有效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解析;进行中药复方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研究,推进相关中药复方特色制剂和产品研发,推动临床推广与应用。
资助强度:2024年拟资助开放课题6-8项;一般项目4万元/项(申请者年龄不超过35岁),重点项目8万元/项。
考核指标:重点项目应以第一作者(并列)或通讯作者(并列)发表与申报课题内容相关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1篇,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一般项目应以第一作者(并列)或通讯作者(并列)发表与申报课题内容相关SCI论文1篇,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专著、专利、标准等可与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联合完成,专利须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共同专利权人。
三、课题申请及审批
1. 申请者围绕上述资助领域自行选题,按要求认真填写申请书(附件1,形式审查未通过者不能进入同行专家评审)。申请书要求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有较强的创新性或应用价值。申请者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 申请者将申请书连同相关证明材料,使用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成册,一式3份,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提交至本实验室,PDF格式电子版(签章页扫描附上)发送至实验室联系邮箱。邮件主题注明“安徽省中药复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者姓名”。
3. 实验室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并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议,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进行资助。
4. 本年度开放课题申请书提交的截止时间为2024年9月30日,逾期不予受理。
四、开放课题管理办法
1. 开放课题的研究年限一般为2年(2024年10月至2026年9月)。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研究计划的课题,一般允许延期一次,期限不超过一年,但须在课题原执行期结束前两个月提出申请,由实验室审批。课题实施过程中,不得擅自变更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根据研究需要,确有必要作出重大调整的,课题负责人应当及时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实验室批准,并在年度进展报告和结题报告中予以说明。
2. 所有实验室开放课题必须恪守科研诚信,签署诚信承诺。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代理或更换,遇有特殊情况离开研究岗位半年以上,所在单位应安排合适代理人,并报实验室备案;离岗一年以上的按中止计划实施办理。
3. 项目研究如涉及伦理范畴,需符合医学科研伦理,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并接受日常的监督检查。
4. 课题负责人应当按照课题任务书组织开展研究工作,做好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填写项目中期检查报告,报送实验室。
5. 项目结束后两个月内向实验室报送提交结题报告及课题成果证明材料。
6. 开放课题资助的经费一次性拨付。经费执行采用校内报销制度,经费账户设在资助课题合作者(本实验室固定人员)名下,不对校外拨付,凭发票报销。开放课题的经费使用须遵守安徽中医药大学财务管理办法,项目经费专款专用,不得违规使用。
7. 成果管理 开放课题所取得的论文、专利等成果,归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同所有。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完成单位必须标注实验室名称,实验室至少为第2完成单位。实验室署名为“安徽省中药复方重点实验室”(英文为: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并在论文的基金资助栏中注明“安徽省中药复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编号XXX)”(英文为: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of 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 (Grant No. XXX))。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
8. 对于取得突出成果的研究人员将给予滚动支持。
五、联系方式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龙子湖路350号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校区
联系人:王运来
电 话:15209880323
E-mail:ylwang@aht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