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类别: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艾灸作用的热光烟效应及其生物学基础
提名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提名意见:
“艾灸作用的热光烟效应及其生物学基础”项目组在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支持下,围绕“艾灸起效的关键因素及其生物学机制”这一科学问题,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手段,从艾灸起效的关键因素、艾灸穴位局部感受机制、艾灸临床核心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科学阐明了艾灸热、光、烟三个因素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深入揭示了艾灸镇痛、抗炎和免疫调节三大临床核心效应的生物学基础,回答了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科学性。
项目组发表论文112篇,其中SCI收录24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依托项目的实施,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培训20余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50余次;培养了一支多学科结合的高水平艾灸创新研究团队,入选首个针灸领域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成为国际艾灸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推动了艾灸研究领域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灸法的临床运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
综上,该项目成果价值突出、应用前景好,为促进针灸学科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升中国艾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项目简介:
针灸学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已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成为国际上应用最广的传统医学。艾灸疗法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艾灸起效的关键因素、揭示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机理、推进艾灸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
自2009年起,项目组在国家973计划等14项国家、部省级课题的资助下,经过10余年研究,取得了以下科学发现:1.首次基于从热、光、烟多因素综合解析艾灸效应,确证了温热刺激是艾灸起效的基础,温度与红外光谱共同构成艾灸效应的关键参量,艾烟不是艾灸起效的主要成分,进而明确了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核心要素和临床转化应用的关键环节;2.在国内外率先发现穴位局部对艾灸光热效应的温度响应特征。首次构建了不同艾灸时间点穴位局部组织温度云图,明确了艾灸温热刺激在人体局部组织的热传导模式;3. 明确了红外光谱是参与艾灸起效的主要光谱谱段,其中远红外是艾灸起效的关键光谱谱段;首次在艾灸光谱中发现了太赫兹光谱,并证实其具有镇痛效应;4. 首次明确了艾烟对针灸医护人员健康的潜在风险,率先建立针灸师艾烟相关呼吸健康数学模型,为临床针灸师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了定量数据;5. 首次发现穴位局部对艾灸刺激的应答具有多基因、多信号通路、多生物过程特征。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肥大细胞蛋白酶、瞬时受体电位家族基因可能是穴位对艾灸刺激响应的关键靶点;6. 首次系统研究了不同艾灸温度、不同艾灸方法、不同机体状态下穴位局部的感受效应和机制。发现:不同灸温对穴位局部皮肤组织能量代谢的启动机制不同;不同灸法对TRP家族不同亚型的影响不同;生理状态下艾灸穴位局部分子响应以能量代谢为主,病理状态下以免疫应答响应为主;7. 率先发现艾灸穴位的镇痛效应与穴位所在的健侧/患侧部位无关,其作用机理与影响穴位局部DNA甲基化表观遗传修饰、琥珀酰化修饰为主的蛋白修饰,以及调节嘌呤信号ATP等有关;8. 基于炎症免疫紊乱的两个代表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首次揭示了艾灸对UC免疫炎症紊乱的“肠-脑”轴调节机制和染色质重塑表观遗传机制,首次揭示了RA免疫炎症紊乱的PD-1/PD-L1负性调节T细胞活化的生物学机制。
项目发表论文112篇,其中SCI收录24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依托项目的实施,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培训20余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50余次;形成了一支高水平艾灸研究团队,入选首个针灸领域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8名,为全国19个省市的36家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业务骨干;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艾灸研究国际协作网,促进了针灸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为专家组长的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极大地促进了针灸学科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升了中国艾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标准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证书编号 (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
外观设计 |
艾灸机器人 |
中国 |
CN306369493S |
2021.03.09 |
第638959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智美康民(珠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谈迎峰、张磊、孙鑫、苏慧杰、侯亮、刘成、林子炫 |
有权 |
发明专利 |
机械手臂执行作业的方法、装置及艾灸装置 |
中国 |
CN108582087B |
2020.07.07 |
第387461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智美康民(珠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谭方杰、谈迎峰、李润权、叶梦思、巫超
|
有权 |
发明专利 |
目标跟随点的定位方法以及系统 |
中国 |
CN108340371B |
2020.04.21 |
第376531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智美康民(珠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巫超、谈迎峰、张石、叶梦思、黄德立、李润泉、谭方杰、梁品聪 |
有权 |
实用新型 |
红外太赫兹复合灸疗装置 |
中国 |
CN209984581U |
2020.01.24 |
第997202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尹海燕、邓吉立、康良、唐勇、周逊、余曙光 |
有权 |
实用新型 |
红外太赫兹复合灸疗仪 |
中国 |
CN209900075U |
2020.01.07 |
第989414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余曙光、邓吉立、康良、尹海燕、张承舜、吕鹏、唐勇 |
有权 |
实用新型 |
一种光热分离灸罐 |
中国 |
CN209884749U |
2020.01.03 |
第987153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余曙光、唐勇、温川飙、罗玲、丁琪、廖默 |
有权 |
实用新型 |
一种艾灸光热效应研究装置 |
中国 |
CN207992137U |
2018.10.19 |
第797740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尹海燕、邓吉立、张承舜、吕鹏、康良、唐勇、余曙光 |
有权 |
实用新型 |
一种滤烟灸架 |
中国 |
CN203315338U |
2013.12.04 |
第329687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尹海燕、沈克芬、贺琴、吴昊赛、文雯、郑婧、侯悦、董继策、彭好奇、李洋 |
有权 |
发明专利 |
一种速灸手套 |
中国 |
CN105213183B |
2017.04.12 |
第245496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任奎羽、沈琦佳、林思思、杨莎、张虹 |
有权 |
实用新型 |
艾灸固定器 |
中国 |
CN202982614U |
2013.06.12 |
第297093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张承舜、尹海燕、范亚朋、魏焦禄、唐勇 |
有权 |
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 名称/刊名 /作者 |
年卷页码 (xx年xx卷 xx页) |
发表时间(年月 日) |
通讯作者(含共同) |
第一作者(含共同) |
国内作者 |
他引总次数 |
检索数据库 |
论文署名单位是否包含国外单位 |
1 |
Acupuncture alleviates acid- and purine-induced pain in rodents |
2020, 177(1):77-92 |
2020-01-01 |
Peter Illes |
张颖 |
张颖、黄露梅、唐勇 |
4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
是 |
2 |
The role of STIM1/ORAI1 channel in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grain-sized moxibustion on inflammatory pain mice model |
2021,280(379291):119699
|
2021-09.01 |
石钢,代晓琴 |
张承舜、左川弋、吕鹏 |
张承舜、左川弋、吕鹏、张寒潇、林思睿、黄睿臻, 石钢,代晓琴 |
0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
否 |
3 |
Analgesic Effect of Moxibustion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 on Inflammatory and Neuropathic Pain Mice: A Comparative Study |
2017, 2017:4373182 |
2017-10-09 |
尹海燕、余曙光 |
周薇 |
周薇、雷茹雪、左川弋、岳运青、罗钦、张承舜、吕鹏、唐勇、尹海燕、余曙光 |
4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
否 |
4 |
艾灸光和热因素治疗膝骨关节炎: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
2020,40(06):623-628 |
2020-06-12 |
余曙光 |
廖默 |
廖默、罗玲、丁琪、左甲、郭玲玲、苟春燕、张彩荣、唐勇、余曙光 |
5 |
CNKI |
否 |
5 |
艾灸刺激穴位局部感受的生物学基础 |
2013,8(08):867-870. |
2013-08-15 |
余曙光 |
余曙光 |
余曙光、唐勇、尹海燕、吴巧凤、罗玲、张承舜、王家平、赵利、鲁娟、左甲、范亚朋、周新异 |
58 |
CNKI |
否 |
合 计 |
71 |
/ |
/ |
主要完成人:余曙光、唐勇、吴巧凤、尹海燕、胡玲、许雪梅、周海燕、张承舜、杨莎、谈迎峰
完成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智美康民(珠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